|
最近,欧博百家乐一个节目突然火了。 只是这个火法,完全令人意想不到。 阔别三年后回归的《歌手 2024》(以下简称:《歌手》),居然在舆论上引发了一场「抗战」话题。 网上呼呼啦啦涌现出一大批「爱国梗」。 以「叶赫那拉英子」为首的热搜轮番上阵,此起彼伏。 我是中国歌手韩红,我请战! 不明就里的人则是看得一头雾水。 这《歌手》怎么就突然掀起一场如此浓厚的民族大战了呢? 别慌,让鱼叔来和大家说道说道—— 本届《歌手》官宣名单时,很多人都有些意兴阑珊。 打眼看去,华语歌手只有那英是典型的大唱将。 外国歌手,香缇 · 莫与凡希亚在华语圈名不见经传。 但没想到,第一期结束就被打脸了。 香缇与凡希亚分别位列第一,二名。 那英只得探花之名。 《歌手》此次回归放了一个大招: 直播不修音。 两位外国嘉宾一开嗓就惊艳了四方。 57 岁的香缇,轻轻松松秀出海豚音。 听这二位唱的时候,表情格外精彩。 有惊艳,有肯定,也有愁容与痛苦面具。 也不知道她在担心什么。 她紧张了。 虽然唱功依旧,但肉眼可见的少了我们熟悉大开大合的飒爽之气。 其他几位华语歌手的表现也不尽如人意。 对此,网友不满意了,这种被外国嘉宾吊打的感觉太丢人了。 于是纷纷开始在网上进行一个「摇人」的大动作。 先是把那英做成各种表情包,公开喊话各自心中的实力唱将前来助阵。 邓紫棋演唱会后直播就被无数人催促「事态紧急别吃面了!」 可韩红一条正儿八经的「请战微博」,让事情的发展走向了不对劲的方向。 好像是为了响应「国家队」的号召,不少歌手开始接龙般发表应战宣言。 曾一鸣: 我是中国歌手,有召必回。 我是中国歌手张力尹,愿用一腔热血请战。 中国音乐剧演员可以申请出战吗?他们会的我们也会,他们不会的咱还会。 内娱的尊严去哪了,国足国门不是不想守,实在是 XXXXX 一言难尽,我作为国家队我!愿!出!战! 除此之外,什么「八国联军」「清末守国门」「鸦片战争」... 都出现了。 《歌手》不是一个音乐综艺吗? 怎么就突然走向了一场关于民族尊严的战争了呢? 《歌手》的官方迅速出击强调: 在这里,音乐始终是交流的最大公约数。 希望每位关注《歌手 2024》的朋友,都能享受音乐、收获知音、保持沟通、拥抱世界。 只不过,发泄也好,玩梗也罢。 这种所谓的民族情绪梗大范围蔓延,本身就是一种走偏。 要知道,《歌手》虽然是一档竞演类节目,但到底也不是奥林匹克。 首先,音乐艺术本来就各国有各国的风格。 虽然为了提升节目戏剧性,而增加了竞争环节。 但目的还是在相互交流,相互学习。 也让观众欣赏到不同类型不同风格的歌曲演唱。 将用民族对抗的情绪,来玩梗音乐交流,实在很不合适。 不仅仅是「唱功」的高低。 也可以是独特的嗓音,稳健的台风,细腻的表达。 在体育竞技的赛场上,或许可以精准地量化。 可是在音乐的舞台上,衡量高低水平并不存在唯一标准。 举个例子。 现在网络上很流行一种「大嗓」说法。 这本是一种来区分唱腔、发声技巧等类别的专业说法。 结果现如今,这一词总是简单地和「铁肺」联系在一起。 变成了,谁更能飙高音谁就厉害。 这个节目让他们能够看一看,职业歌手到底是什么样的。 就像李玟。 她在节目里献上一场又一场精彩的表演。 无论是什么曲风,她都凭借自己的专业歌手的身份,在视觉与听觉上给观众带来双重享受。 不同的风格,不同的演绎方式以及歌手状态都会影响观众的感受。 就像此次排名 1、2 的两位外国歌手。 论唱歌技巧,她们并不一定就比那英高。 但在整个表演中,两位歌手的状态都非常松弛。 尤其是年轻的凡希亚。 从前面边弹边唱的娓娓道来,到后面动感高歌。 始终游刃有余的状态,自然拉大了情绪的感染力。 在鱼叔看来,这一期的华语歌手中,被网友戏谑称为「红白歌手」的二手玫瑰,表演状态才是最松弛的。 咱们先不说他们的歌曲究竟如何。 仅仅台风这一方面,就胜过其他华语歌手许多。 看看香缇听到《耍猴》时的反应,就该明白: 这才是我们想要的惊喜。 但这次为何却出现「戳了肺管子」的反应? 也许,因为这次的《歌手》的确戳中了华语音乐的痛点。 也揭开了大众对华语音乐的失望。 没了修音、垫音,没了不开麦假唱。 许多歌手好像就张不开嘴了一般。 在新闻发布会上,《歌手》的导演洪啸就直言: 因为直播的形式,很多歌手都婉拒了。 要满足实力、胆量、档期的歌手寥寥无几。 也许有人会问: 网上那么多「提名名单」难道不够证明我们还是有很多实力歌手吗? 但他们几乎没有一个是华语乐坛的新生代。 而那些正值当年的「新势力」常年在修音的滋养下,却站不出来了。 这次参加的杨丞琳与汪苏泷,年龄上算是年轻的。 但与 00 后的凡希亚相比也是绝对的老前辈了。 更何况,这两人在资历上也是前辈。 杨丞琳成名于千禧年代。 而这断代背后是华语音乐各方面的停滞不前、青黄不接。 其实回看这十年。 内娱的音乐综艺一点也不少,类别也极其丰富。 《中国好声音》《明日之子》《说唱新世代》《声入人心》《我是唱作人》《乐队的夏天》... 摇滚、说唱、美声、流行、民谣、国风、音乐剧 ... 各种类别都有自己的节目。 要说最小众出圈的《乐队的夏天》。 留下来的也是老牌乐队,说得最多的还是「中国摇滚已死」。 可是看看其他国家。 远的不说,就说日本。 爵士、摇滚、R&B 都有足够成熟的市场与一定数量的受众让它们生根开花。 后来,爱豆制造崛起。 有人说这种典型的「商品文化」影响了音乐的发展。 前段时间韩国 Hybe 公司的内部大战不仅让人们吃饱了瓜。 也让人再次意识到,韩国在爱豆制作上给市场带来那么多极具艺术性与概念感的作品。 这让音乐领域无形中生成了一种鄙视链。 更是对艺术创新、人才培养等真正问题的一种蔑视。 就像这次的「摇人大战」,真正可笑的不是入戏太深的歌手与网友。 而是在这高涨的民族情绪下,对华语音乐一系列困境的掩盖。 再说了,就算韩红真的来了获胜了又怎样呢? 这样做的意义又在哪里呢? 打一个不恰当的比方。 这就好像,明明只是两个小学生嬉闹吵架,有人却叫家长来碾压。 而且,这还是一场中国观众自己投票的竞演节目。 你赢了吗? 并没有吧 ... 如果觉得不错,就随后点个「赞」和「在看」吧。 助理编辑:旺达的托马斯 |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